加拿大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市政府免費下發分類垃圾桶,通常有3個:黑桶裝生活垃圾、綠桶裝花園垃圾、藍桶裝可回收垃圾,就連大學宿舍也不例外。
《生命時報》記者發現,少數城鎮甚至有4~5個分類垃圾桶,如果有第四個,通常是黑色小桶,用于裝廚余垃圾;如果還有第五個,則是藍色小桶,用于裝廢舊電池等電子垃圾。加拿大各市鎮推行垃圾分類時會設立一定時間的緩沖期,緩沖期結束后如果發現市民繼續混雜垃圾分類,會對違規者進行罰款處理。如2014年大溫哥華都會局下屬的列治文市宣布,自2015年起強制實行廚余垃圾和普通垃圾分離規定(即增設第四個桶),設立緩沖期6個月,期滿后一旦發現混雜將予以罰款。加拿大的垃圾分類十分徹底,全程貫徹:每家每戶、包括學生宿舍都領有政府免費下發的分類垃圾桶;每周垃圾工會開著全自動垃圾車挨家挨戶收垃圾。這種垃圾車有大小兩種提升裝置,大的用于提起公寓等共管住宅的大垃圾桶,倒進車斗再放回原地,小的用于提起獨立屋的小垃圾桶。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回收日是不同的,因此垃圾的回收環節也是嚴格分類的。但垃圾分類回收實施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爭議,主要集中在有機、廚余垃圾回收周期太長。垃圾工每周戶外工作的時間是3天,每天收一種顏色的垃圾箱(以此類推,垃圾箱多則工作時間多,箱少則少,但實際上箱多的市鎮一次會收兩種)。
但近年來由于工會的強勢,許多大城市都把收垃圾的間隔從一周改到兩周,每周戶外工作時間壓縮到一天。如溫哥華地區的素里市,原先是每周二收黑、綠桶,周三收藍桶,自2015年起改為單周周二收黑桶,雙周周二收綠、藍桶,這樣垃圾工每周只需戶外工作一天。代價則是廚余垃圾要兩周才能收一次,盛夏時蛆蟲滋生,很不衛生。黑桶回收日的晚上,居民在戶外拿洗車澆花園的水槍沖刷黑桶,是常見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