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還有人記得,2007年意大利南部最大城市那不勒斯曾爆發垃圾危機,幾千噸垃圾無人清理,一度成為“國家危機”。2015年,意大利首都羅馬再現“垃圾圍城”。
? 但在以瑞典、挪威、芬蘭和丹麥等為代表的北歐國家,用相當長時間探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以垃圾減量為政策目標的城市生態減負方案,北歐不少城市不僅實現了高達97%的資源回收和焚燒供能比率,而且出現爭相進口垃圾的“怪象”。
? 比如,麥拉能源工廠是北歐地區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距離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約1.5小時車程。該廠每年能焚燒垃圾燃料48萬噸,而當地每年只有11萬—12萬噸的垃圾產生量,缺口巨大。據統計,早在2014年瑞典就進口了80萬噸垃圾,2016年進口量則達到了160萬噸。
? 歐國家垃圾減量的基本思路是在物品與垃圾相互轉化的各個環節施加干預,在北歐采用的是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和焚燒轉化三策并舉的做法,目的是實現回收極大化、廢棄極小化、資源循環化。
? 一是嚴格的垃圾分類政策。自20世紀90年代起,北歐國家普遍通過立法形式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嚴格區分可燃與不可燃垃圾、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這已經成為目前垃圾處理最大的共識。
? 二是公共服務的精細化。為了推行垃圾分類和回收,政府提供了全面的公共服務,比如政府及其委托的清運回收公司會向每個家庭發放“垃圾分類指南”,孩童在基礎教育早期就會從學校學習如何正確進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超市和小區門口設置回收廢舊電池、燈泡燈管等特殊垃圾的專用回收箱和用于回收易拉罐和飲料瓶的自動退瓶機。甚至小區居民可以電話預約回收隊上門回收,市民還可以從回收站的交換中心取回自己想要的物品,經濟環保又便捷。
? 三是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合理的利益分配是推動公共政策持續作用的內在動力。北歐國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將經濟激勵的誘因與垃圾減量政策相結合。比如北歐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企業和市民進行資源循環利用。在瑞典,生產包含強制回收資源的企業,在產品生產前需要向環保部門繳納押金,等產品消費后資源部分的回收比例超過一定水平,押金才會退還給企業。消費者購買飲料時,需要同時按照包裝標簽標識的押金額支付押金,這筆押金可以通過超市門口的自動退瓶機返還。在挪威,消費者購買的每瓶飲料都需要征收環保稅,但回收次數越多,環保稅越低。
? 目前北歐國家的垃圾進口生意非常興旺——他們幫英國等國家處理垃圾,賺錢同時也賺能源。瑞典業界流行一句話:“4噸垃圾等于1噸石油”。如今,瑞典32家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年可滿足該國 2.45% 的能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