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勞動報》報道,日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公布,從2018年至2020年,全市所有區將實現分類垃圾桶全覆蓋。
然而,勞動報記者走訪滬上多個社區及公共場所發現,由于分類方法7次更迭,部分分類垃圾桶上的分類標識并不統一,這給不少有分類意愿的市民造成了困擾。
街邊:兩套分類標準令人困惑
街邊常見的分類垃圾桶,通常采用左右兩分的形式,但分類標準卻并不統一,主要存在兩種方式。
勞動報記者在天山路、南京西路等周邊道路沿街巡視發現,在南京西路上的垃圾桶分類方式均為“可回收物”與“其它”;而在天山路周邊街道,卻發現極少數分類垃圾桶是以“可回收物”與“干垃圾”的分類方式。
根據垃圾桶上的表述,“其它”為:除可回收物以外的各種生活廢棄物。“干垃圾”為: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廢棄物。可見,“干垃圾”范圍小于“其它”。
不少市民向記者表示困惑:“前一個好像還是扔干垃圾,走幾步,垃圾桶的標識又成了‘其它’,不知道怎么扔!”
而一些負責清潔的環衛工也表示,這些標準不一的垃圾桶,也給他們的分揀處理帶來了諸多不便。
地鐵:多數垃圾桶無分類標識
地鐵里客流量大,垃圾桶也不少,但各條線路的分類垃圾桶設置有些隨意,分類形式也更多。
記者在軌交2號線逐站了解,多數站點的垃圾桶沒有相應的分類標識,只是一個粗壯的圓桶“吞下”乘客過往扔下的所有垃圾。
在10號線部分站點,則設有兩個方形的垃圾桶,這些桶上印有形似“循環”標識的圖案符號,沒有文字說明。不少乘客猜測,這是按垃圾“可循環”與“不可循環”為分類標準。 同樣按可否循環分類的,還有3號線,但在曹楊路站的垃圾桶上,循環標記十分富有“藝術感”,不仔細琢磨,很難理解其真意。
社區:分類標識缺失或損壞
推行垃圾分類以來,不少小區都曾在小區櫥窗中貼出過醒目的宣傳語,可時間一長,分類垃圾標識及提醒,要么設置不到位,要么損壞、遺失后沒及時補上。
在天山西路上的一個舊式居民社區,垃圾箱房銹跡斑斑,破損的房門上貼著“其他垃圾(干垃圾)投放點”標識,及可回收物、玻璃、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宣傳單。
然而,一旁的綠色、咖啡色垃圾桶上,并沒有分類標識,桶里什么垃圾都有。可回收的塑料瓶、應放在濕垃圾桶中的廚余垃圾、有毒有害的干電池,全部混在一起。
而萬航渡路上的某小區內,盡管布設了多個分類垃圾桶,但垃圾混裝情況十分嚴重。記者在小區設立的幾個櫥窗內,也不見分類垃圾標識的提醒。據小區居民介紹,分類標識在剛推行分類時,曾張貼過,但時間一長,熱度一退,他們也不知這些告示何時被撤下。
社區垃圾分類標準各異,則是和街邊、地鐵相同的共性問題。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有的小區設有干垃圾和濕垃圾的垃圾桶;有的小區設有廚余果皮垃圾桶、可回收和不可回收這三個垃圾桶;最多的小區銘牌上寫著干、濕、有害、可回收四種分類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