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財力不足、農民收入較高、農村基礎條件較好的客觀實際,按照“因地制宜、村民自治、市場運作”方式,丹棱縣龍鵠村探索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投入難、減量難、監督難、常態保持難的問題,近來在全省引起關注。
實際上,今年以來,我省許多地方都在通過完善設施設備、工作隊伍,創新運作模式,加大宣傳和監督力度,探索垃圾分類處理長效機制。
鄉村:從因地制宜到細節創新
沐川探索創新處理模式,有效解決了山區散居農戶垃圾問題
在沐川鄉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竹編的籮筐,這是農戶們就地取材,按照統一規格、樣式編制的生態垃圾桶。“政府按每個2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后,農戶自行將可回收垃圾放入竹筐,便于廢品回收人員集中收集處理。”沐川縣委書記廖克全介紹,縣里按照200-1500元的標準,補助農戶修建堆肥池和臨時堆放池,分別堆放易降解的生活垃圾和不可回收利用垃圾。目前,全縣已建成戶用沼氣池8000余口,堆肥池1.5萬口,臨時堆放池1.5萬口。
沐川有1800余名兼職垃圾處理員,他們來自每個村,負責指導農戶對生產生活垃圾進行科學分類。每個村的村民小組長,代表組內所有農戶,與廢舊物質回收經營者簽訂了《回收協議書》。供銷系統組織廢品回收人員向農戶收購可回收利用垃圾,由縣財政按照農藥瓶每個0.5-1元、廢舊電池按原零售價的20%標準補貼收回。目前,全縣已簽訂回收協議1500余份,覆蓋區域內可回收垃圾回收率達到90%以上。沐川探索創新的處理模式,有效解決了山區散居農戶垃圾問題。
南部縣按照“誰受益、誰負擔”原則,將垃圾收運、處理費用納入電費分層、統一收取,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按0.10元每千瓦時計收;集貿市場、車站、港口按每月每平方米2元計收。
廣元在學習借鑒羅江經驗的同時,在中部河谷走廊地帶,推行城區集中處置方式;在南部丘陵低山區,推行中心場鎮轉運、縣集中處置方式;在北部中高山區,推行鄉鎮、村集中處置和農戶自行處置等。
截至目前,廣元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覆蓋面80%,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正確率60%。
城市:從分類試點到全面推廣
遂寧將從10月起在市城區全面推廣,力爭2012年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率達到90%
成都的垃圾分類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截至目前,中心城區共有21個試點小區和院落開展了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在成都,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垃圾前端分類收集,是一項重要措施。在成都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萬科物業管理公司為金色家園、金域藍灣兩個小區,先后投入200多萬元配置分類垃圾桶、轉運人力三輪車、綠化粉碎機、改造垃圾分揀房等。有經濟實力的街道辦事處也對轄區試點單位分類工作進行扶持:紅牌樓街辦投入77萬元用于鷺島國際社區的分類試點工作,玉林街辦投入10多萬元,為3個老居民院落配置地埋式分類垃圾桶,并結合垃圾分類收集工作,改造院落環境。
在遂寧城區的社區、街辦,總能看到一些造型別致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愛心亭”。在這里,居民們可以將自行分揀出來的廢金屬、飲料瓶、紙制品等可回收垃圾,按市場價格收購兌換牙膏、醬油等生活商品。
但在垃圾分類處理的初期,靠人們自覺分類投放很難。遂寧引導企業參與生活垃圾的源頭分類工作,讓企業選擇開放式小區、封閉式小區、街道經營場所和需要新設物業管理等4種類型的9個小區進行試點,在小區建成輻射范圍100-1000戶不等的垃圾分類收集房,配置分類收集容器,通過上門服務和居民主動投放方式,把垃圾收集到分類收集房,再利用機械和人工開展垃圾源頭二次細分,分揀出的可回收垃圾,公司出售后作為從業人員工資的主要來源。
“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房主要由運營單位安排殘疾人或者社區保潔員就業上崗,實行與公益崗位對接的雙崗制。每一個垃圾收集房通過拓展社區服務項目,進行多行業服務聯盟和連鎖加盟合作的模式,參與小區物業管理、便民服務等工作,實現以業養業,持續發展。”遂寧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楊天宗說:“遂寧將從10月起在市城區進行全面推廣,力爭2012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率達到90%。”
上周末筆者回農村老家,正好碰到鄰居推著小車倒垃圾,其中不乏塑料瓶、舊報紙等可利用物品。問他有沒有想過把能用的垃圾分下類再扔,他笑著答道,“哪有那閑功夫,咱村里這兩年剛有了垃圾箱,以前這些東西都扔路邊溝里了,誰還顧得上分類?”不光是在農村,其實,在城市里,一提起小區垃圾桶,就不免要跟“臟亂差”掛鉤。筆者家住的小區垃圾桶的清潔衛生一直做得不夠好,很少看見有人打掃、清洗。很多人嫌臟嫌臭,離得遠遠的便把垃圾袋拋出去,砸在垃圾桶上。試想,居民連袋子都懶得解開,更別提分類了。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如何破解“垃圾圍城”之困,實現垃圾資源化?最可行的辦法就是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把垃圾放對位置,才能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今年7月,浙江省東陽市利用手機APP、積分兌獎等方式,調動公眾參與熱情,讓垃圾分類成了一件公眾愿意去做、做了有獲得感的事情。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參與,可以匯聚改變的力量。雖然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推行起來困難重重,但是方法總比困難多,創新管理模式,用新的技術和方法解決一些老問題,只要規劃合理、方法科學、監管嚴格,也許就會有好的轉變。
@網友“生命之光”:
人們常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藏,等待著人類去開發和利用。我印象中,垃圾分類的宣傳和嘗試已經進行了很多年,我自己和身邊很多人其實也有這個意識,只是覺得麻煩,不習慣而已。如今,垃圾分類工作也是越來越被國家所重視,相應配套設施也逐漸完善。作為普通群眾,我們不能只做看客,要行動起來,從給手邊的垃圾分類做起!
@網友“lily”:
記得看過這樣一則消息:一粒紐扣電池可污染60萬升水,等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一顆電池尚且如此,那么多垃圾帶來的污染真是令人無法想象!所以,唯有進行垃圾分類投放以及專業無公害處理,才能呵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把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講給孩子們聽,幫助他們從小樹立垃圾分類的生活理念,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生活習慣,一起為保護環境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