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街道瀕臨太湖,是太湖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錫東水廠就在境內,優化轄區生態環境是重頭工作。這里的污染主要來自居民生活,對此,自2011年街道開始全面推行垃圾分類。經過調查評估,目前街道全部的4個安置房小區九成住戶已養成垃圾分類投放習慣,如此高的比例是如何做到的?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多方探訪。
教育從娃娃抓起,通過“小手拉大手”推動分類
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必須首先樹立垃圾分類意識。新安街道的垃圾分類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中學抓起,在采訪中了解到,為增加垃圾分類教育的趣味性,一些學校設置了“垃圾分類魔法課堂”等科目。近日記者在新安實驗小學的“垃圾分類魔法課堂”上看到,在老師的指引下,小學生將生活中產生的塑料瓶、香蕉皮、廢紙巾等垃圾按照分類要求,對應投入相應的垃圾桶內。等打開垃圾箱,發現垃圾已經變廢為寶。
在課堂上,不少同學都變成了小小“魔法師”。廢舊的報紙、垃圾袋經過同學們的一番加工變成了一件件款式新穎的服飾,一些同學利用廢紙杯做成了臺燈,用廢舊光碟做成了電子時鐘等。
“給小學生上魔法課堂,就是要通過這種直觀、鮮活的形式,告訴孩子們垃圾該怎么分類,分類后的垃圾最終都去了哪里,通過‘小手拉大手’推動垃圾分類進入家庭。”新安街道黨工委書記尤偉表示,上課時不僅講一講有關內容,還在學生中間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推動整個社會”的目標,把垃圾分類的責任落實到家庭中去。
垃圾分類指導員每天4點半上崗監督垃圾投放
有了垃圾分類意識,了解了垃圾分類的好處,真正落實起來還需引導。
“我每天凌晨4點半就來這里,已經堅持7年多了,每天的工作就是指導居民對垃圾分類投放。大多數老的住戶都養成了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但還有不少新入住的居民和外來租房戶需要指導才能正確投放。”家住新安花苑三社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費月華告訴記者。
費月華已經70多歲了,是一名社區志愿者,她說,現在經過教育,幾乎看不到有人亂扔垃圾了。
“垃圾分類指導員”大部分是小區樓道小組長和熱心阿公阿婆,他們在“上崗”前都經過了培訓。目前,指導員已有300多名,對四個安置房小區的10000多戶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指導。除了有志愿者在現場監督生活垃圾分類投放以外,新安街道還建立了一個“幸福來敲門”積分的激勵機制,分類指導員給予做得好的家庭相應積分,憑借積分可以到超市兌換生活用品和禮品,還對評比中表現突出的家庭給予專門獎勵,以此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
廚余垃圾變有機肥料,減少填埋和焚燒垃圾30%以上
“垃圾分類以后如何處理,一開始就進行了相關設計,為不同垃圾找到各自‘歸宿’,特別是對廚余垃圾,街道專門購買了垃圾處理設備,經過處理后,廚余垃圾變成了有機肥料。”街道城管科科長沈全發說,對廚余垃圾處理主要用到生物菌技術,購買菌種每年要花10萬元左右。此外,兩臺機器運轉起來電費每月要2萬元左右。
街道利用垃圾處理設備生產出來有機肥料后,積極與相關企業聯系銷售。前兩年就與一家生產生態蔬菜的企業合作,把廚余垃圾變成的有機肥料銷售給這家企業,這樣還能獲取一定的利潤,同時,廚余垃圾變有機肥料,可減少填埋和焚燒垃圾30%以上。不過,沈全發也告訴記者,由于廚余垃圾生產出來的有機肥料成分和質量不穩定,影響了有機肥料的銷路。如果讓垃圾變成的有機肥料質量和成分穩定,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更先進的設備,而所需成本街道無力承受。
江南大學副教授張國軍表示,許多小區垃圾分類大多半途而廢,是由于垃圾雖然分類投放,但運輸時往往混雜在一起,這樣的分類形同虛設,會讓居民感到困惑。新安街道安置房垃圾分類的住戶高達九成,除了有好的宣傳方法和志愿者監督外,更是因為舍得投資垃圾處理設備,讓大家感受到垃圾分類的好處。但將“廚余垃圾”處理成質量和成分穩定的有機肥料成本較高,靠社區和街道的力量是不夠的,要在市級或區級層面建立統一的處置平臺,降低垃圾變資源的成本,從而保持垃圾分類的可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