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農戶垃圾分類做得好不好,保潔員掃一掃他家門口的二維碼,就能現場為其打分,積分能兌換獎品;哪個保潔員垃圾收集做得好不好,點一點手機,就能調出保潔員的收集率、考勤、路徑軌跡等多維度信息,對其進行綜合考評……
這就是富陽新桐鄉開展的“積分兌換”智能垃圾分類試點——通過一戶一碼、智能平臺、綠色賬戶等措施,引入實名制,以“前期智能掃碼、中期數據分析、后期積分兌付”方式,實現源頭可溯、管理精準、激勵有效。
近兩個月來,率先試點的新桐村共回收廢紙1000公斤、廢塑料150公斤、廢金屬120公斤、廢舊衣物210公斤,垃圾總量同比下降10%,廚余垃圾分類率達到85%,垃圾分類質量明顯提升,回收利用率明顯提高,走出了一條農村生活垃圾長效持續治理新路子。
掃一掃現場打分
積分兌換激發村民主動垃圾分類
每天早上,新桐村的保潔員挨家挨戶,查看村民一早放在門外的垃圾桶里廚余垃圾等“能腐爛的”垃圾的分類情況,再蹲下去,拿著手持終端,對著貼在垃圾桶上方的二維碼掃一掃。
掃過二維碼后,會立即跳出“垃圾分類評價”的頁面,保潔員根據實際情況,對村民垃圾分類工作給予評價,并為其按5、4、3、2、1的分數打分。
“積分是有用處的。”新桐鄉負責人說,開通了居民虛擬“綠色賬戶”,通過智慧互聯實現垃圾分類情況與積分兌換掛鉤,居民投放可回收垃圾數量、日常巡檢中垃圾分類質量等情況自動轉化為積分,并存到居民的“綠色賬戶”。根據村民積分排名,兌換肥皂、洗潔精等生活用品,以充分調動村民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手機上點一點
移動監督巧解保潔員監管難題
保潔員收集完垃圾后,其一天的行動路徑,全部都有記錄。當天垃圾的收集情況,也都有明細。
每一天,相關負責人只要點開安裝在手機上的App,查看各個保潔員當天的工作情況,從收集率、考勤、路徑軌跡等方面多維度對保潔員進行綜合考評。此外,資源化利用站的工作人員,也將根據保潔員垃圾收集的情況進行考評。考評主要分為優秀、及格、不及格三個檔次。月度未達標的保潔員,將被扣除績效獎金。
通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衛生保潔智能化管理,對保潔員實施定期考核和獎勵制度,有效破解了保潔監管難題。同時,新桐還對各個村實行定期考核和獎勵制度。從保潔員、投放率等方面加強村委管理,并將垃圾分類實施成效納入村委年終考核。
三大效益凸顯
垃圾分類居民參與率達85%
新桐鄉負責人表示,實行“積分兌換”智能垃圾分類試點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社會效益上,實現了政民良性互動。試點通過實施前期的登門入戶宣傳、集中分片培訓,實施過程中的耐心指導和服務,拉近了村民與政府、村集體的關系,參與熱情較高,試點村生活垃圾總量與去年同期相比約下降10%、居民參與率達到85%。
在經濟效益上,推動了產業走向前端。新桐村平均每天降解廚余垃圾1.2噸;新桐資源站(兩個村)預計全年生產有機肥150噸,為農民節省肥料10萬元。這有利于運用智慧技術破解垃圾分類難題,更為鄉村提供了發展智慧經濟的有益嘗試經驗。
在環境效益上,提升了垃圾分類水平。自6月可回收垃圾智能平臺投入使用以來,累計有5167公斤可回收物進入資源化再利用渠道處理,垃圾分類正確比例由原來40%—50%提高至85%左右,實現了垃圾處置減量化、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