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甸柳一居小區居民希望能夠提高環保意識,將垃圾分類。但是小區一直沒有設置分類垃圾桶,所以大家很期盼分類垃圾桶能進小區。三年過去了,歷下區已經有42個小區開始試點生活垃圾分類,但因為分類種類、市民意識、分類處理等原因,街頭社區有些地方分類情況還不盡如人意,而歷下區一些試點小區里集中回收的有害垃圾,依然面臨“無處安放”的尷尬境況。
灰綠垃圾桶垃圾混裝
14日,甸柳小區一區和二區的分類垃圾桶,依然按照平日擺放的位置站立著。干凈的垃圾桶身上,清晰地標注著可燃燒垃圾:剩菜剩飯、菜根菜葉、骨頭、蝦殼、面巾紙、海綿、煙蒂等;不可燃燒垃圾:蜂窩煤渣、渣土、花盆、陶瓷制品、玻璃纖維制品等;可回收物: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廢紙類。
因為可燃燒垃圾的種類要比其他種類多,所以小區里盛放可燃垃圾的綠色垃圾桶一般放兩個,旁邊只配置一個盛放不可燃垃圾的灰色垃圾桶。
掀開垃圾桶蓋子可以明顯感覺到,可燃垃圾桶里生活垃圾要比其他桶里量多,塑料袋里依稀可以看到紙巾、菜葉、果皮、塑料餐盒等日常生活垃圾。不可燃垃圾桶里雖然垃圾量少,但有些灰桶里的垃圾依然跟綠桶里的類型沒什么差別。
小區分類垃圾沒有分類
就在離甸柳小區分類垃圾桶百米以外的和平路和解放路上,路邊安置的小區分類垃圾桶事實上形同虛設。
路邊垃圾桶只按兩種分類: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桶身上關于兩類垃圾的提示并不算明顯,彎下身才能看清可回收物包括紙類、金屬、玻璃、塑料,其他垃圾為果皮、樹葉、灰土、食品殘留。
事實上,和平路上幾乎小區每個系小區分類垃圾桶里的垃圾都沒有被真正地分類,更沒有人去監督。紙巾、樹葉、水果核、雪糕紙、路邊商店里扔出來的塑料餐盒、廢紙……統統混雜在一起。
14日下午芙蓉街附近的泉城路,小區物業玻璃鋼環保垃圾桶內的垃圾更有特色,各色竹簽、奶茶瓶、紙質廣告塞滿垃圾桶。
垃圾分類換積分將停止
從2011年8月開始,歷下區率先在甸柳一居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試點,2012年全面推開,根據歷下城管官方數據統計,目前歷下區正在甸柳小區、燕柳園、開元山莊等42個小區里試點垃圾分類,生活垃圾分類率能達到六到七成。
“紙巾等垃圾已經歸類為可燃燒垃圾,所以社區里兩色垃圾桶更常見。”在13日全省環衛部門到歷下區觀摩時,歷下城管工作人員介紹。
為了推廣垃圾分類他們曾推出過“綠廚行動積分卡”,居民把正確分類好的廚余垃圾正確投放在指定位置,可以獲得積分,滿分后可換10元獎品。
14日歷下區城管局垃圾分類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目前這一活動也或將停止,“因為廚余垃圾也歸類為可燃燒垃圾。”
正想辦法回收有害垃圾
“可回收的廢紙、玻璃等垃圾直接流向了市場;我們會定期在小區里組織收集有害垃圾,所以現在在社區里發揮主要作用的,只剩下可燃和不可燃分類。”上述負責人說,這也是更好地在社區里推廣垃圾分類所得出的經驗,“中間分類環節越多,居民越不好接受和行動。”
“我記得最多的時候,一天內就收集了200升的2大桶有害垃圾。”上述負責人說,目前這些有害垃圾只能找一個專門的地方暫時存放,“避免它們同其他垃圾再次混合處理。”
據了解,目前歷下城管正同一些處理有害垃圾的單位和企業溝通,聯系他們進行收集處理,以解決有害垃圾收集來無處安放的尷尬。不僅如此,還在宣傳引導方面做足了“功課”。該區城管部門新招聘15名垃圾分類專職督導員,專門負責對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投放引導工作。并通過設置宣傳展示牌、在沿街商戶電子屏插播公益廣告、組織大型集中宣傳活動、組織知識競賽、萬人大簽名等活動,充分調動廣大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全面營造垃圾分類濃厚氛圍,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理念漸入人心。7月12日上午,倉門街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一邊拿著不同顏色的垃圾袋投向相對應的垃圾桶中,一邊向居民講解投放分類垃圾的方法。“阿姨,廢棄的紙張、塑料、金屬、紡織物、電器電子產品、玻璃、塑料袋、包裝物等都屬于可回收垃圾;廢棄的剩菜、剩飯等都屬于廚余垃圾;廢棄的電池、電子產品、過期日用化妝品屬于有害垃圾……居民李先生笑著說:“這可是提升生活環境的民心工程呀,分類垃圾桶安裝到了自家的小區當中,真是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