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的四分類垃圾桶,到可提現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11月14日,記者跟隨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呼和浩特市環衛局一行,走訪了首府多個推行垃圾分類的試點小區、公共機構,看到首府的垃圾分類收集工作正在逐步推進。
廢品銀行 當場返現
11月14日,記者在新城區盛世名筑小區看到,小區入門口處,安置了一個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擋雨棚下設立了四個獨立的垃圾回收箱,包括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居民提著垃圾前來,將其分類,點擊屏幕上的對應選項:飲料瓶、廚余垃圾、廢紙殼等,對應的垃圾箱就會自動開口,便于居民投放,箱底設有電子平行秤,對垃圾進行稱重估價,并將通過微信給居民進行現金返現,一個小飲料瓶5分,大瓶1毛,整個操作過程非常簡單。為了便于老年人上手,每個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旁邊都有管理人員,幫助老年人操作微信和機器,并幫他們把帶來的廢紙殼進行打包。
記者了解到,部分市民為了給紙殼增重,會在其中夾雜其他垃圾,這樣的行為往往會被管理人員發現。
“目前首府有16個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進行試點,新城區14個,回民區1個,玉泉區1個,自8月份投放以來,效果顯著,下一步我們還會繼續推廣。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相當于廢品銀行,居民們得知廢品能換錢,在家自然會將瓶子、紙殼進行分類,從而實現源頭進行垃圾分類。”來自北京綠博偉業環保科技公司的項目負責人王星告訴記者,公司對這些垃圾的后續處理有一條完整的鏈條,紙殼運到造紙廠成為紙漿進行再生利用,瓶子去往工廠做成環保垃圾桶,廚余垃圾經過工作人員分至濾筒后由城環公司進行收運。
“現階段,盛世名筑小區每天能收運五六百斤可回收垃圾,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進行入戶宣傳,爭取讓居民們增強餐廚垃圾分類意識,對餐廚垃圾實現干濕分離,從而徹底實現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王星告訴記者。
垃圾分類已成校園文化
走進新城區第三十四中學的校園里,有關垃圾分類的標語、展板隨處可見,教室走廊、操場內也分布了分類垃圾桶,便于師生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
記者了解到,三十四中將垃圾分類納入評比文明班和優秀個人的考核范圍,不僅在校園內遍布分類垃圾桶,還在學校超市配有食品垃圾回收桶和牛奶回收桶。
“走廊垃圾桶用于師生課間活動產生的垃圾,教室內產生的垃圾送交學校垃圾收集箱,其中可回收垃圾由學校物業保潔統一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由環衛部門清理,辦公室的廢墨盒由保潔人員統一保管、集中處理,辦公室不定期把有害垃圾送交環衛部門進行專門處理。”政教處老師邱豐碩告訴記者,除了相關規定,學校還經常舉辦垃圾分類知識競賽、講座,引導師生、家長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新城區實現垃圾減量化
記者了解到,通過率先實行垃圾分類,新城區正在實現垃圾減量化,早在2017年率先試點垃圾分類的麗苑小區由每天5~6噸垃圾減到現在的1.5噸。
記者了解到,目前,新城區共有15個小區、20多個公共機構試點垃圾分類,由不同環保公司對試點小區的垃圾進行收集運營管理,配備專業垃圾分類桶和收集器,每4~5棟樓配備一位垃圾分揀員,并對之進行專業培訓。
“下一步,我們將提前試點開展企業、沿街商鋪垃圾分類收集工作,清理取締違規占道、私搭亂建、不符合環境衛生要求的垃圾回收站點。此外,為了實現生活垃圾清潔化處理,新城區正在對建立區垃圾分揀中心、生活垃圾分類產業園的可行性進行論證。”新城區環衛局副局長樊庶告訴記者。
呼市是我區唯一入選試點城市
根據住建部城市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全國共有46個重點城市成為垃圾分類試點城市,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入選的試點城市。
“垃圾分類一要做好‘大分流’,將裝修建筑垃圾、廢舊家電家具與生活垃圾分開,二是對生活垃圾進行可回收、產出、有害、其他的‘小分類’。”呼和浩特市環衛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隨著首府城區面積不斷擴大,人口數量不斷上升,目前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日產量為2204噸,如不開展有效的垃圾分類資源再利用工作,將占用大量土地面積,影響首府市民的生活環境,垃圾減量化和源頭垃圾分類亟待行動。
根據規定,呼和浩特市將在2018年底,在45個小區試點垃圾分類,50%的公共機構進行強制性垃圾分類;2019年底,首府全部公共機構推行垃圾分類,市四區每個區將有超過三位數的小區實行垃圾分類;2020年,首府一半以上小區實現垃圾分類,垃圾回收利用率將達到35%。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經針對公共機構,出臺了垃圾分類績效考核標準,垃圾分類處理不力的機構將被問責。”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