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圍城”是許多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口高度聚集過程中,遇到過的或正在面對的共性問題。同樣在深圳也面臨這些問題,過去10多年間,深圳每年的垃圾產生量以6%左右的速度增加,目前年產生垃圾量已超過700萬噸。除了垃圾越來越多,而且還存在很多治理問題,例如垃圾焚燒廠、大型餐廚垃圾處理廠,該建在哪里?再如垃圾分類如何深入推行?
對此,市人大代表鄭學定認為,要用?倒逼機制保證比較難的民生事項能夠落地,能真正實現。8月15日下午,肖幼美、鄭學定等10多位市人大代表就“垃圾減量分類和無害化處理”約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市城管部門負責人透露,我市擬立法推行垃圾處理費?“隨袋征收”,以此推動垃圾分類和減量。這意味著,市民未來可能要為扔垃圾付費。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隨袋征收”,擬立法全面推行樓層撤桶,隨袋征收,垃圾沒分類者要開罰深圳市城管局介紹,在小區實施廚余垃圾分類,有1.0、2.0、3.0、4.0不同版本。
1.0版本:有垃圾分類設施
是小區里有垃圾分類設施,在一般的小區里面,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支持率都是90%以上,但遠遠不夠,垃圾處理設施進入小區,很少人來投放。
2.0版本:樓層撤桶,集中地方
把所有的垃圾投放設施集中設置,不論是在樓層,還是在地下室都沒有戶外垃圾桶,全部集中在一個地方,高峰期有督導員在現場記錄、引導。
3.0版本:配洗手池+隨袋征收+視頻監控
是在2 .0的基礎上?配小型的洗手池,在每天晚上7點半到9點半收廚余垃圾。另外是?隨袋征收和視頻監控,視頻監控是為執法服務的,隨袋征收更多的是制度的黏性,垃圾多產生或者分類不好的就要多付費,如果少產生垃圾,分類好的就少付費,這也是一個激勵機制,激勵更多的居民能夠參與進來。
4.0版本:配監控,對違規者進行處罰
4.0的版本會在每個分類投放點配備無線的監控設施進行現場識別,也會不定期開展專項的城管執法行動,對不聽勸阻、不遵守分類法規的人員進行處罰。
市城管局介紹,目前2.0版在全市30%的小區實行,這30%的小區樓層沒有垃圾桶,其他小區樓層有垃圾桶的,住建局發了文件讓物管撤掉樓層垃圾桶,少數小區撤桶成功,多數小區撤桶不成功,?接下來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明確要單獨分類。
不配合垃圾分類或將納入個人征信
深圳是我國最早推行垃圾分類的城市之一,從2000年深圳列入我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起至今已18年,可是垃圾分類推行的效果卻并不理想。
深圳市住建局物業監管處副處長瞿能友認為,這與法律不嚴格有關。他透露,正在制定中的垃圾分類條例擬規定,市民不按規定進行垃圾分類,物業公司有指導監督的責任,對這類行為可勸告、制止,拒不改正的可拒絕其投放垃圾或移交給區主管部門處理。
區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后必須在24小時內處理,甚至進行罰款。
“如果市民還不配合,主管部門還可以結合誠信體系,聯合相關部門,設立黑名單,也就是不進行垃圾分類,可能連火車票、飛機票都買不了。”通過征收費用和罰款的方式,激勵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同時也強制某些不配合市民形成習慣,除了規范市民扔垃圾的行為之外。關于建處理廠方面,人大代表建議要采用倒逼制度,推動項目的落地。
倒逼難的民生事項落地
目前深圳有生活垃圾處理和分類企業16家,餐廚垃圾處理公司有4家,垃圾焚燒有5家,垃圾填埋場有3個。市人大代表曹永青認為,現在填埋場都是超負荷填埋;其他企業的處理能力不足;垃圾處理設施布局也不合理;垃圾轉移處理的情況比較嚴重。比如坪山、鹽田的餐廚垃圾要轉運到南山,而且餐廚垃圾的轉運會造成二次污染。受特許經營權制約,再生資源行業沒有參與到城管構建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導致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高。
無論是垃圾焚燒廠,還是大型的餐廚垃圾處理廠,無論選址在什么地方,都會受到鄰避問題的困擾。當時要求每個區都要落地建設餐廚垃圾處理設施,但?有6個區都沒有如期建起來。包括現在正在建設的東部大型垃圾焚燒發電廠,當時也是九易其址才落地的。“現在很多區連一個餐廚垃圾處理廠都沒有,還有要用地的重大民生事項,?在規劃的時候就應該一錘定音,多少平方公里要規劃一個垃圾處理廠,有一些比較難的事情政府部門不提出來,財委和發改委也要督促這些部門提出來。”鄭學定說,用一種什么樣的機制來保證這些民生事項能夠落地,能夠真正實現,要形成一種倒逼機制。
大家都很討厭垃圾這種東西,都想把它丟得遠遠的,別臟了自己的手。但沒臟到自己的手卻臟了別人的手,如果沒有妥善的分類和處置,最后反過來還會污染了我們的生活環境。在這里大件事君呼吁所有深圳市民,配合垃圾分類以及相關民生項目建設,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