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背景
首先,深圳的垃圾分類是基于目前城市垃圾圍城的壓力。在過去的16年間(2000年~2016年),垃圾分類基本是在原地踏步,其主要原因是缺少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垃圾分類的方向目標不明確、不透明,垃圾分類也只是停留在了小區居民分類,但最后還是混收混運,所以有居民說,分了也是白分,干脆就不分了。
2016年12月21日,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這關系到十幾億人口的生活環境的改變,關系到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今年3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轉發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46個城市將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在以上垃圾分類頂層設計的基礎上,今年深圳做出了一個深圳層面的頂層設計。5月19日,深圳召開垃圾處理工作現場會,宣布在全市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也宣布深圳有關垃圾分類條例的立法工作已經在進行中; 6月3日又發布了《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全市有物業管理的社區,差不多每家每戶都發了這個分類手冊。實際上這也是書記當時說的三化的順序,即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書記把減量化排在了第一位。這么多年,深圳也在實踐著各種垃圾減量的模式。
?
八大分流
針對過去的經驗,今年深圳有針對性地建立了一個有關垃圾分類的系統工程,即前端分類、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并根據多年的實踐工作,最終整理形成了深圳垃圾分類的八大分流體系。
第一,年花年桔。年花年桔在每年春節后的產生量是相當大的,有些地方做過實踐,就是在每年年后專門招標相關的企業進行回收。大致有三種處理方式:一種是回收之后,將可以用的進行回園再植,也就是回種到植物園,然后重新把它培育再出售;還有一種就是在春節到正月十五前后,組織一個市民互換花市,大家互相交換自己喜歡的花,這種辦法能消化掉很多;最后是將沒法再用的那些分別處理,一般是把樹枝、樹葉、殘花等送去堆肥,余下的土還有價值,可以運到花圃去。這樣,年花年桔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垃圾減量。
第二是大件垃圾。針對大件垃圾,深圳大概每天有700噸的量,近幾年深圳建立了17處垃圾處理基地,每天收運處理大件垃圾435噸左右,這也是做過減量的,大概有70%被資源化。深圳第一個有效地運作大件垃圾資源化處理的是一個公益組織,叫綠果果低碳環保志愿服務協會,位于龍崗區,這個公益組織是按照社會企業的方式來運作的,而且做得很好,其在大件垃圾處理上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
第三是廢舊織物。因為深圳早幾年就開始布局廢舊織物回收工作了,現在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從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到分類處理的一個完整的處理體系。目前設在全市的廢舊織物回收箱大概有3000多個,這些回收箱在政府都有統一的備案,有專門的監管機構,每天大致能收運處理四噸左右。雖說量不多,但它確實是完整的運作體系了。此外,深圳在其周邊城市建有一個華南地區最大的廢舊處理企業,影響深遠。
再就是針對有毒有害的垃圾,深圳也是從分類收集、運輸到最后處理,建立起來了一個完整的運作環節。
對于深圳的過期藥品,也是由前面提到的綠果果低碳環保志愿服務協會跟深圳市藥品食品監管局合作的,這樣就把整個體系運轉了起來。其具體操作模式是:由該公益組織在全市建立一個回收網絡,并設有相應激勵機制,有專人負責上門收集,最后再聯系相關部門進行無害化的處理。在今年10月26號,就銷毀了4.2噸的過期藥品,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當時吳老師也在場。
針對深圳八大分類體系的后四位——果蔬垃圾,在一些農場、果園做粉碎、堆肥處理;綠化垃圾也是盡可能地讓其在自己園區內回歸土壤。對于餐廚垃圾,深圳在2007年就開始做餐廚垃圾的統一處理,在2011年進行招標,但真正運作起來著實不容易。從收運到處理,確實有一定的技術難度,這也是一個需要慢慢完善的過程。
最后一點就是玻、金、塑、紙。之所以將其列入深圳的八大范疇體系,是因為這是社區分類的一種形式,社區生活垃圾分類主要就是想回收這部分,要求居民大體能把這幾類分出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