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襄城區(qū)龍堤濱江園小區(qū)正式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近500戶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4個月過去了,小區(qū)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如何,有什么看法和建議?智能垃圾分類設備運營方對試點工作又有哪些探索?10月7日,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現(xiàn)象:傳統(tǒng)垃圾箱消失
堆放著各種各樣垃圾的大綠桶或大藍桶,蒼蠅、蚊子到處飛……這樣的場景,在龍堤濱江園小區(qū)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和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
今年5月底,湖北德瀾仕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將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收集箱,智能垃圾分類禮品兌換機,垃圾袋自動發(fā)放機等智能機器安裝在小區(qū)里,一時間吸引了不少居民的目光。
隨著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并發(fā)放積分卡,居民們意識到小區(qū)要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了,到6月中旬,傳統(tǒng)的垃圾桶全面撤出小區(qū),每戶居民丟垃圾必須進行分類。在接受督導員監(jiān)督的同時,分類的垃圾按重量折合為積分,然后可以兌換可降解垃圾袋、防蚊水、香皂等日用品。“我們家兌換過防蚊水和垃圾袋了,現(xiàn)在全家人都愿意把生活垃圾分類投放,保護環(huán)境。”采訪時,63歲的居民武先生來投放垃圾,他認為這個做法很好。
居民:有好處但難堅持
生活垃圾怎樣分類?“就是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類。”居民田師傅脫口而出。
廚余垃圾用綠色可降解塑料袋投放,其他垃圾用灰色可降解塑料袋投放,可回收物再細分為金屬、玻璃、紙張、塑料進行投放,有害垃圾細分為燈管、電子垃圾、過期藥品化妝品進行投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最難分,比如一碗泡面,叉子、面碗是其他垃圾,泡面湯是廚余垃圾,需要耐心。”田師傅認為經(jīng)過宣傳,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基本了解,但習慣需要長時間培養(yǎng)。
智能垃圾分類設備運營方湖北德瀾仕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羅紅梅告訴記者,該小區(qū)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100%,參與率也有90%,準確率最高能達到85%。“我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裝垃圾的地方都沒有蚊蟲,也沒有異味,環(huán)境變好許多。”田師傅認為。
運營方:前期督導和垃圾末端處理需跟上
“雖然現(xiàn)在比較順利,但一開始還是挺難的。”羅紅梅說,為了指導和監(jiān)督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公司的工作人員當了一個多月的督導員,從早上七八點站到晚上九十點鐘,并且每周或每半個月做一次公益活動,充分調(diào)動居民的積極性。
很多居民擔心花了大力氣在前端分類,后端仍是所有垃圾倒進同一輛環(huán)衛(wèi)車拉走。
羅紅梅表示,居民完全不用擔心,目前龍堤濱江園小區(qū)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已探索了一套較成功的流程:配備專人管理,早晚兩個時間段指導居民倒垃圾,然后再回收垃圾,可回收物賣掉,其他垃圾送到襄陽恩菲生活垃圾處理廠,廚余垃圾送到湖北國新天匯餐廚廢棄物處理廠,有害垃圾暫時保管。“如果大面積推廣生活垃圾分類的話,前期督導和垃圾末端處理需跟上,才能真正實現(xiàn)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羅紅梅說。
生活垃圾分類——居民熱情高 知曉率偏低
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好處多,但居民對此持何態(tài)度,又了解多少呢?
10月2日是國慶長假的第二天,記者跟隨樊城清河口辦事處王家臺社區(qū)志愿者敲門入戶,隨機走訪了10個家庭,對生活垃圾分類情況進行了入戶測試。
10戶受訪居民中,有4名男性、6名女性,其中,30歲以下的有2人,31歲-55歲的有4人,55歲以上的有4人。
推進垃圾分類,居民參與熱情高
“這是好事,全力支持。”10日2日上午,在王家臺社區(qū)王家臺小區(qū),在說到生活垃圾分類時,10戶居民均表達了這樣的聲音。
居民王福強是一位對垃圾分類知識了解較多、平時也做得較好的居民。據(jù)他介紹,平時他在家中就設有3個垃圾桶,菜葉等垃圾放一個桶,剩菜剩飯等放一個垃圾桶,其他垃圾再放一個垃圾桶,“垃圾分類好處多,我平時看電視時學了不少知識。”
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測試顯示,另外9戶居民均有垃圾分類意識,而且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很高。
垃圾分類知識,居民掌握不全
雖然10戶受訪者均表示垃圾分類是好事,而且在生活中也有意識地進行簡單的垃圾分類,但具體說到垃圾分類的詳細標準,大家普遍缺乏準確了解。
居民王秋改說,她自己無法準確地說出生活垃圾分哪幾類,分類標準是什么,但知道哪些垃圾應該往哪里放。記者了解到,王秋改所說的分類,其實就是把垃圾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
關于垃圾分類,居民趙秀敏的說法更通俗易懂。她說:“準確的垃圾分類知識我不了解,平時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我就按能賣錢的和不能賣錢的兩種情況處理。”
在日常生活中,居民王苗也像趙秀敏一樣操作。她說,在自己家中,陽臺上放有一個紙箱,能賣錢的就往紙箱里放,不能賣錢的就往垃圾桶里放,“更多、更準確的垃圾分類知識,我基本不了解。”
垃圾如何分類?居民給出這些建議
雖然大家都知道垃圾分類,但10戶受訪者對垃圾分類的現(xiàn)狀表示擔憂。
居民張愛國稱,垃圾分類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不了解,因此,要搞好垃圾分類,廣泛宣傳很關鍵,“如果僅設幾個垃圾桶,居民不知道如何分類,沒有用的。”
在王秋改看來,目前分類垃圾桶有些少了,她建議要多設一些分類垃圾桶,以此引導居民自覺地進行垃圾分類。王秋改還建議,垃圾分類最好從娃娃抓起,重點從學校開始宣傳,“很多時候,大人不愿意去做的事,娃娃說話家長絕對聽。”
居民汪桂琴是對垃圾分類了解最多的一位受訪者,因為她在杭州市生活過一段時間,在她看來,杭州市對垃圾分類做得很好——杭州市的垃圾分類平時設有大中小和不同顏色的四個垃圾桶,不同垃圾往不同的垃圾桶里投放,“關鍵是人家的宣傳做得十分到位,分類垃圾的宣傳標語都貼到每一棟樓下面的第一個單元。”
在此次上門測試中,關于垃圾分類,居民戴麗的話說到了廣大居民的心中:“垃圾分類是大勢所趨,對于防止環(huán)境污染有重要意義。在宣傳垃圾分類時,要結合居民的切身利益來宣傳,只有這樣,廣大居民才能深刻地意識到推進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才能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垃圾分類的隊伍中來。”
襄城西街社區(qū):垃圾分類督導志愿者上崗了
10月6日,襄城古城辦事處西街社區(qū)的垃圾分類督導志愿者走入居民區(qū),向居民贈送垃圾分類袋。
當日一大早,由社區(qū)工作人員和居民積極分子組成的垃圾分類督導志愿者小分隊就帶著紅袖標來到居民區(qū),他們挨家挨戶向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并分發(fā)垃圾分類袋。
據(jù)該社區(qū)負責人介紹,西街社區(qū)地處古城城圈內(nèi),老房子特別多,過去居民都是將垃圾丟在路邊的垃圾桶里。現(xiàn)在雖然環(huán)衛(wèi)部門將垃圾桶分為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種,但居民的習慣沒有養(yǎng)成。
為此,該社區(qū)專門定制了一批垃圾分類袋,這樣居民在家里丟棄垃圾時,就可以分類處理,然后再丟到公共的垃圾桶里。
該社區(qū)專門挑選積極分子和社區(qū)工作人員一起開展垃圾分類督導工作。他們除了要經(jīng)常宣傳垃圾分類的意義、方法,普及垃圾分類基礎知識,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逐步培養(yǎng)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還要經(jīng)常在垃圾投放點進行現(xiàn)場勸導、督促,指導、監(jiān)督居民進行正確的垃圾分類,不斷引導居民正確分類投放,有效提升分類質(zhì)量。
垃圾分類 從我做起
“污染過的紙張、煙頭、灰塵……我們要放在‘其他垃圾’桶內(nèi)。”9月30日上午,市磁器街小學教育集團聯(lián)合樊城陳老巷開展垃圾分類知識教育活動,向全體師生宣講垃圾分類知識。
當天,社區(qū)工作人員向大家宣講了生活垃圾對環(huán)境的影響、地溝油和洋垃圾的危害以及垃圾分類的意義等。
隨后,學校老師現(xiàn)場演示了日常垃圾分類的方法。比如,牛奶盒、紙盒、玻璃瓶、舊衣物等屬于可回收垃圾,平時做飯產(chǎn)生的菜幫、菜葉等屬于廚余垃圾,電池、廢舊電子產(chǎn)品等屬于其他垃圾。
該校校長雙志兵介紹,各班借助“班級微信群”,發(fā)布垃圾分類生活小常識等,鼓勵學生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運用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培養(yǎng)孩子的環(huán)保意識,養(yǎng)成垃圾分類處理的好習慣。
此次活動的開展,不僅普及了垃圾分類知識,提高了學校師生、家長和社區(qū)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也讓“綠色環(huán)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營造了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的良好氛圍。